開啟“互聯網+商會”時代
2016-11-11 閱讀:1
全國各類浙江商會組織已經超過4500家。其中最大的群體為總數近3000家的各類行業協會,而眾所周知的異地浙江商會則達800余家。全國各類商會組織則約有5萬家。以杭州為例異地商會組織的數量正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遞增。
目前中國90%的商會依托微信群來解決會員之間的溝通問題,然而絕大部分的商會群都處于弱連接的狀態,商會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全加微信好友既麻煩又不情愿。因此需要一款專業的互聯網工具平臺來幫助商會解決這些痛點。
中國入世后,經濟越來越融入世界經濟之中,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越來越融合,企業要做大、做強,就必須面向國內外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發揮行業商會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作為單個企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一定會碰到許多干擾,比如用戶與消費者、媒體、政府,以及同行業的各種競爭手段等等。對這樣的現象,單個企業去應付,力量有限,只有形成一個行業組織,通過群體的力量,才能在這些問題出現的時候有一個應對的條件和平臺,商會就是要起到這樣的作用。
由上海商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商商”商會專用APP。是一款專門為商會而生的移動社交化管理軟件,將有效提升商會的信息化、數據化管理水平。目前在全國各大商會、協會等組織得到充分應用;通過商商移動APP,商會將有效連接用戶、整合高端人脈、統籌優勢資源,快速打造商會社交化移動溝通平臺從而真正打通了商會與會員之間的任督二脈。
著名商會活動家伍繼延指出,相對于全國其他地區而言,浙江的商會組織發展更為迅猛。浙江異地商會既是全國異地商會迅速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當前社會變革轉型的需要,更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中堅力量,已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商會組織所倡導的“人脈圈子、合作交流、招商引資、合作共贏”的商會宗旨和宣傳口號,更是吸引了大量的企業及個人參會。
但傳統的異地商會組織也存在著諸多弊端,如何才能把商會組織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商商的創始人沈海峰和他的團隊早在2015年就開始用6個月的時間對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和以首都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及深圳、廣州、東莞的珠三角地區處于運營狀態的650家異地商會進行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以會員與會員間、商會與商會間進行合作交流為宗旨和宣傳口號的有620家,占比95%。這其中,明確要求繳納會費的有589家,占比90%。能夠組織全體會員開一次年會的有423家,占比65%。除年會外,一年內組織過5次以上超過100位會員進行合作交流的有56家,占比8%;一年內組織0次超過100位會員進行合作交流的有285家,占比43%。
同時,對上述堅持開年會的423家異地商會組織中的2500位普通會員進行了調研,在一年一次的年會上能夠見到商會會長的有2355人,占比94%。除年會外,由商會組織的會員交流活動中,一年內能夠見到一次商會秘書長的有1150人,占比46%;一年內能夠見到一次商會會長的有357人,占比14%。除年會外,一年內參加過一次以上由商會組織超過100位會員交流活動的有539人,占比21%。
對此,沈海峰表示,異地商會組織在數量上暴增的背后,是掩蓋不住活躍度暴跌的事實,已經失去了“人脈圈子、合作交流、招商引資、合作共贏”的初衷,90%以上會員入會的“相互交流”目的并未得以實現,能夠實現“合作共贏”目的的不足5%。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由于商會組織是一個松散型組織,會員處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地域,甚至是不同的時差,這就直接導致了會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只能是自發式的,一年一度的年會能夠聚在一起就已經很不錯了。但在僅有兩三個小時的年會上,要與成百上千乃至上萬會員進行合作交流、互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商商APP” 提供領先的互聯網技術服務,為用戶交流、合作、共享、共贏提供大數據平臺。幫助商會更加高效的整合資源,互聯互通,實現“會員與會員、商會與會員、商會與商會”無縫對接的平臺。